您的位置: 首页 > 保函知识 > 行业资讯

宁波役情期间的履约保证金

疫情下的宁波履约保证金:普通人的权益守护指南

2021年底,宁波突发疫情,许多企业停工停产,合同无法履行。老王是宁波一家小型装修公司的老板,年前与客户签订了装修合同,并收取了5万元履约保证金。疫情导致工程延期,客户要求双倍返还保证金,否则起诉。老王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这笔钱已经用于材料采购,现在哪来钱双倍返还?这个案例折射出疫情下履约保证金纠纷的普遍困境。

履约保证金,简单说就是合同一方交给另一方的"诚信押金",确保会按约履行。在装修、工程承包等领域非常常见,金额通常是合同总额的5%-20%。对普通人而言,这笔钱可能是辛苦攒下的血汗钱;对小企业主来说,可能是维持运营的救命钱。疫情打乱了所有人的计划,也让这笔钱成了纠纷焦点。

宁波疫情期间,像老王这样的案例不在少数。法律上,履约保证金具有双重属性:既是履约担保,也带有违约金性质。根据《民法典》,若收取方违约,需双倍返还;若支付方违约,则可能被没收。但疫情属于不可抗力,这就让问题复杂化了。

不可抗力在法律上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且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疫情及防控措施通常被认定为不可抗力。宁波中院2022年发布的涉疫情案件审判指引明确:因疫情导致合同无法履行,可部分或全部免责。但这不意味着保证金能自动返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遇到类似情况,普通人可以分三步走:首先,立即书面通知对方,说明疫情对合同履行的具体影响,附上政府防控通告等证据。其次,主动协商解决方案,比如延长工期、分期返还保证金等。,若协商不成,准备好合同、付款凭证、沟通记录等证据材料,寻求法律帮助。

宁波的实践表明,多数保证金纠纷通过调解解决。北仑区法院2022年处理的类似案件中,约70%通过调解达成延期履行或部分返还的协议。调解的优势在于成本低、效率高,且能维持商业关系。老王终就是在街道人民调解员帮助下,与客户达成半年内分期返还的协议。

预防永远胜于补救。签订合同时,普通人要注意三点:一是明确保证金性质,写明"非违约情况下可退";二是约定不可抗力条款,明确疫情等特殊情况下的处理方式;三是尽量降低保证金比例,5%-10%相对安全。付款后要索要正规收据,注明"履约保证金"字样。

疫情也催生了一些创新做法。宁波部分企业开始采用银行保函替代现金保证金,这相当于由银行担保,企业只需支付少量手续费;还有的通过第三方平台托管保证金,设置返还条件。这些方式都能降低风险,值得普通人了解。

特殊时期,法律也有特殊考量。人民法院明确,处理涉疫情案件要"平衡各方利益"。宁波法院在实践中通常会考虑:疫情对履行的实际影响程度、双方损失情况、是否有替代履行方案等。完全免除责任的情况较少,多数是酌情减轻责任。

对普通人而言,记住几个关键点:1)疫情不是"免责牌",需证明直接影响;2)及时沟通可避免被认定为违约;3)证据保存至关重要,包括政府通告、停工通知、沟通记录等;4)寻求帮助要趁早,很多问题早期更好解决。

后疫情时代,合同履行风险仍然存在。建议普通人:建立风险意识,把疫情等突发事件纳入合同考量;保持资金流动性,避免将保证金用于不可撤回的支出;关注地方政府出台的帮扶政策,宁波就曾推出过专项法律援助和调解服务。

老王的经历给我们上了一课:在不可抗力面前,法律不是冰冷的条文,而有着维护公平的温度。通过北仑区司法局的帮助,他不仅解决了眼前危机,还与客户达成了长期合作。疫情终将过去,而如何在风险社会中保护自身权益,是每个普通人都需要掌握的生存智慧。

(注:文中案例为典型情景模拟,具体法律适用需结合实际情况。遇到纠纷建议咨询法律人士或拨打12348法律援助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