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保函知识 > 常见问题

工程履约保证金不合法吗

工程履约保证金到底合不合法?普通人必看指南

一、什么是工程履约保证金?

老王近接了个装修工程,甲方要求他交10万块钱作为"工程履约保证金",说是行业规矩。老王心里直打鼓:这钱交得合法吗?会不会被骗?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个让很多工程人头疼的问题。

工程履约保证金,简单说就是承包方(干活的人)为了保证按合同完成工程,向发包方(给活的人)交的一笔钱。如果承包方违约,这笔钱就可能被扣掉;如果一切顺利,工程完工后应该全额退还。

二、法律上到底允不允许收履约保证金?

先说结论:法律允许收,但有严格条件

我国《招标投标法》和《合同法》都认可履约保证金的存在,但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不能超过工程总价的10%:这是硬性规定,超过就违法。比如100万的工程,多收10万保证金。

必须明确写入合同:口头约定无效,必须白纸黑字写清楚金额、用途、退还条件等。

不能变相成为"入场费":有些甲方以收保证金为名,实际是变相收取好处费,这就违法了。

完工后必须及时退还:工程验收合格后,甲方没理由拖着不退,否则可以告他。

三、常见的保证金"坑"有哪些?

张师傅去年就栽了个跟头,交了8万保证金,结果工程做完甲方各种挑毛病,只退了3万。这种情况不少见,常见陷阱包括:

超高比例收取:明明工程才50万,非要收20万保证金,明显违法。

拖延退还:以"财务走流程""领导不在"等借口拖着不退,一拖就是大半年。

无理克扣:工程明明没问题,硬说质量不合格,扣掉大部分保证金。

保证金变借款:有的要求以个人名义打借条,这就完全变味了。

无正规收据:只给个白条,甚至口头承诺,到时候维权都没证据。

四、遇到保证金纠纷怎么办?

李姐去年就遇到甲方不退保证金的事,她是这么做的:

先礼后兵:书面发函要求限期退还,保留邮寄凭证。

收集证据:合同、付款凭证、验收记录、往来沟通记录全部整理好。

找主管部门:向当地住建部门投诉,他们管工程纠纷。

申请调解:很多地方有工程纠纷调解中心,免费帮忙协调。

手段:起诉到法院,这种案子胜诉率很高,还能要求赔偿利息。

李姐通过住建局施压,两个月后全额拿回了钱。

五、如何预防保证金风险?

预防胜于治疗,几个实用建议:

查甲方底细:通过"天眼查"等工具看看甲方公司有没有纠纷记录。

合同要请律师看:花小钱省大钱,特别关注保证金条款。

分期支付保证金:可以谈按工程进度比例逐步支付,降低风险。

要求对等担保:我交保证金,甲方也应该提供支付担保,这才公平。

走公账别给现金:一定要打到公司账户,备注"工程履约保证金"。

验收标准写清楚:避免完工后甲方以质量为由克扣保证金。

六、特殊情况下保证金能要回来吗?

有时候工程没做完,保证金还能要回来吗?分情况:

能要回的情况

甲方迟迟不开工 甲方单方面变更合同 因不可抗力无法继续(如自然灾害) 甲方资金链断裂

难要回的情况

自己主动放弃工程 工程质量确实不合格 工期严重延误 没按合同购买材料

七、保证金和押金有什么区别?

很多人分不清这两个概念:

履约保证金

保证履行合同 一般不超过合同价10% 完工验收后退还 法律有明确规定

押金

保证不损坏物品等 金额双方协商 检查无误后退还 更多是行业惯例

比如装修时交给物业的装修押金就属于后者,和工程履约保证金是两码事。

八、农民工兄弟要特别注意!

很多包工头带着农民工兄弟干活,甲方要求交保证金,这时候要格外小心:

别用个人名义交:要以公司名义交,个人交钱后期维权困难。

别借高利贷交保证金:见过借三分利交保证金的,血本无归。

集体工程要集体签字:如果是班组接活,重要决定要大家签字确认。

留好工资发放记录:避免甲方以"工人闹事"为由克扣保证金。

九、法律条文怎么说?

给喜欢钻研的朋友列几条重要规定:

《招标投标法》第46条:招标文件要求中标人提交履约保证金的,中标人应当提交。

《工程建设项目施工招标投标办法》第62条:履约保证金不得超过中标合同金额的10%。

《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第24条:建设单位不得将保证金转嫁给施工企业。

记住这些条文,跟甲方谈判时更有底气。

十、实在没钱交保证金怎么办?

小本经营的工程人可能一下拿不出那么多保证金,可以尝试:

谈分期支付:比如开工前交一半,中期再交另一半。

保函替代:向银行申请履约保函,费用通常0.5%-2%左右,比压现金划算。

担保公司:虽然要付担保费,但能释放现金流。

降低比例:拿出法律规定据理力争,很多甲方会让步。

写在

工程履约保证金本身不违法,但实际操作中鱼龙混杂。记住三原则:比例不超10%、必须写进合同、完工及时退还。遇到问题别怕,现在维权渠道很多。希望各位工程人都能顺顺利利接活,安安全全挣钱!

如果觉得有用,记得把文章转发给需要的朋友,多一个人知道,少一个人上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