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保函知识 > 行业资讯

开了投标保函不履约

投标保函开了却不履约?普通人必须了解的风险与后果

1. 什么是投标保函

投标保函(Bid Bond)是投标人在参与工程项目、政府采购等招标活动时,由银行或保险公司出具的一种担保文件。简单来说,就是投标人向招标方承诺:“如果我中标了,我一定会签合同并履行义务,否则担保方(银行/保险公司)会赔偿你的损失。”

举个例子:

某公司想投标一个1000万的工程,招标方要求提供2%的投标保函(即20万)。 该公司找银行开了一份20万的保函交给招标方,表示“如果我中标后反悔,银行会赔你20万”。

2. 为什么有人开了保函却不履约?

投标保函的目的是防止投标人“耍赖”——中标后不签合同或跑路。但现实中,确实有人开了保函却不履约,原因可能包括:

(1)投标时冲动,中标后后悔

有些企业为了抢项目,盲目投标,甚至没仔细算成本。 中标后发现利润太低、资金不足或技术不达标,干脆放弃。

(2)恶意竞争,扰乱市场

竞争对手故意低价投标,让其他公司无法中标,自己却不想真正履行合同。 或者用虚假资质投标,中标后无法执行。

(3)资金链断裂,无力履约

企业本身资金紧张,中标后没钱垫资施工,只能违约。

(4)政策或市场变化

比如原材料涨价、政策调整,导致项目无法继续。

3. 不履约的后果有多严重?

(1)保函被索赔,钱直接没了

招标方可以凭保函向银行或保险公司索赔,担保金额(比如20万)会被直接划走。 这笔钱投标人得还给银行,否则影响信用。

(2)上“黑名单”,以后投标难了

政府或大型企业会记录违约行为,未来可能禁止你参与投标。 比如政府采购网、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会公示失信企业。

(3)影响企业信用,贷款都难

银行看到你有违约记录,可能降低贷款额度或直接拒贷。 供应商也可能不敢和你合作,怕收不到钱。

(4)法律风险,可能被起诉

如果招标方损失较大(比如重新招标的费用、工期延误),可能起诉索赔。 严重的甚至涉及“合同诈骗”,要负刑事责任。

4. 普通人如何避免踩坑?

(1)投标前先算清楚账

别光想着“先中标再说”,要评估自己有没有能力做。 算清楚成本、利润、资金需求,避免中标后骑虎难下。

(2)别乱开保函,找靠谱银行

有些小银行或担保公司收费低,但索赔时可能扯皮。 尽量选国有大行或知名保险公司,减少后续麻烦。

(3)合同条款看清楚

保函一般有有效期,比如3个月或6个月,过期就失效。 如果招标方拖延签合同,可能让你被动违约,要提前沟通。

(4)遇到问题及时沟通

如果真遇到资金或技术问题,别直接跑路,先和招标方协商。 有些项目可以申请延期或调整方案,避免被索赔。

5. 如果已经违约,怎么办?

(1)尽快补救,减少损失

如果只是轻微违约(比如延迟几天),赶紧和招标方解释,争取谅解。 必要时适当赔偿,避免被列入黑名单。

(2)找律师咨询

如果面临大额索赔或法律诉讼,别自己硬扛,找律师帮忙。 有些情况可以争取和解,降低赔偿金额。

(3)修复信用记录

违约后尽快处理,比如还清银行欠款、缴纳罚款。 过几年信用恢复后,还能重新投标。

6. 总结:投标不是儿戏,保函更不是白纸

投标保函看似只是一张纸,但背后是实实在在的法律责任。普通人参与投标时,一定要量力而行,别为了“抢单”盲目开保函。一旦违约,轻则赔钱,重则影响企业生存。

记住:投标前算清成本,别冲动!保函开了就要负责,别想着“大不了不要保证金”!遇到问题及时沟通,别等违约了才后悔!

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大家避开投标保函的坑,少走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