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保函知识 > 行业资讯

未按规定收取履约担保金

履约担保金:你交的钱去哪儿了?

前几天,我朋友小王接了个装修工程,对方要求他交5万块钱的履约担保金。小王东拼西凑把钱交了,结果工程还没开始,对方公司就跑路了。这5万块钱打了水漂,小王气得直跺脚。类似的事情在我们身边并不少见,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个"履约担保金"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总有人在这上面栽跟头。

一、什么是履约担保金?

简单说,履约担保金就是甲方(发包方)为了防止乙方(承包方)不按合同办事,要求乙方提前交的一笔钱。这笔钱相当于一个"押金",如果乙方老老实实按合同完成工作,钱就能拿回来;如果乙方违约,甲方就有权扣下这笔钱。

听起来挺合理对吧?但问题就出在这个"合理"上。现实中,很多甲方利用乙方急于接活的心理,把履约担保金变成了"割韭菜"的工具。

二、常见的违规操作

收钱不办事:就像我朋友小王遇到的情况,有些公司专门靠收履约担保金骗钱。他们可能连正经业务都没有,就靠这个"套路"赚钱。

超额收取:法律规定履约担保金一般不超过合同金额的10%,但现实中收20%、30%的比比皆是。我认识一个做建材的老李,接了个50万的单子,对方要他交15万担保金,这不明摆着欺负人吗?

不退钱找借口:工程做完了,该退钱了,甲方就开始挑毛病。"这里没做好""那里不合格",总之就是找各种理由扣钱。有个做装修的张师傅跟我说,他去年三个工程的担保金,到现在一分钱都没拿回来。

变相收费:有些公司不收"履约担保金",改叫"质量保证金""合作诚意金"之类的名字,其实换汤不换药,还是那个套路。

三、为什么总有人上当?

信息不对称:很多小老板、个体户对法律规定不了解,甲方说什么就是什么。

市场竞争激烈:"你不交有人交",为了拿到项目,很多人明知道不合理也只能硬着头皮交。

合同陷阱:那些合同条款写得云里雾里,普通人根本看不明白,等出了问题才发现上当了。

维权成本高:打官司要花钱花时间,很多人被坑了几万块钱,想想诉讼成本就算了。

四、怎么保护自己?

查对方底细:接活前一定要查清楚对方公司的信用情况。现在手机上天眼查、企查查这些APP都能用,看看有没有被起诉的记录,注册资本实缴了多少。

拒绝超额收取:记住,法律规定一般不超过合同金额的10%,超过这个数你就要警惕了。

合同要看清:别嫌麻烦,把合同从头到尾仔细看一遍,重点看担保金退还的条件和时间。不懂的地方一定要问明白,找个懂法律的朋友帮忙看看。

留好证据:交钱一定要对方开收据,转账要备注清楚用途。聊天记录、邮件往来都要保存好。

分期支付:如果金额比较大,可以跟对方商量分期支付担保金,比如按工程进度分批交。

考虑替代方案:现在银行有履约保函业务,费用不高但比直接交现金安全多了。

五、被坑了怎么办?

万一真遇到不退钱的情况,也别慌:

先协商:直接找对方负责人谈,态度可以强硬点,但别违法。

发律师函:花个千把块钱请律师发个正式函件,很多公司看到这个就怂了。

投诉举报:去市场监管部门投诉,现在政府对这种问题抓得挺严的。

走法律程序:如果前面都没用,那就起诉吧。别觉得打官司麻烦,现在有简易程序,标的小的案件处理起来很快。

六、行业里的那些"猫腻"

我在建筑行业干了十几年,见过太多套路了。有个开发商,项目还没拿到地呢,就开始招标收担保金,收了二十多家公司的钱,地没拿到,钱也不退。还有的甲方,专门在工程验收环节刁难人,就为了扣下担保金。

气人的是,有些大公司也玩这套。我认识一个做消防工程的,给某知名地产商做了项目,3年了50万担保金还没退,每次去问都说"走流程"。

七、法律怎么说?

《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第五十八条明确规定:招标文件要求中标人提交履约保证金的,中标人应当按照招标文件的要求提交。履约保证金不得超过中标合同金额的10%。

《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也规定:机关、事业单位和大型企业不得要求中小企业接受不合理的付款期限、方式、条件和违约责任等交易条件。

可惜啊,法律规定是好的,执行起来就变味了。

八、普通人的无奈

说实话,现在做生意真不容易。我表弟开了个小装修公司,去年因为拒绝交高额担保金,丢了三个单子。他说:"哥,我也知道那些收高额担保金的可能有问题,但不接活公司就得关门啊。"

这种两难处境,很多小老板都遇到过。大环境不好,为了生存,有时候明知是坑也得跳。

九、给新手的一点建议

刚入行的朋友尤其要注意:

别贪大单:看到金额大的项目先别高兴,先想想自己能不能吃得下,对方靠不靠谱。

控制风险:宁可少赚点,也别把全部身家押在一个项目上。

积累口碑:老老实实做项目,口碑好了,那些要高价担保金的客户自然就少了。

抱团取暖:加入行业协会,信息共享,互相提醒哪些公司有问题。

十、的提醒

履约担保金本身不是坏事,它是商业活动中正常的风险控制手段。但任何工具都可能被滥用,我们普通人能做的,就是提高警惕,保护好自己的血汗钱。

记住,凡是让你觉得"这个条件太苛刻"的时候,大概率就是有问题。做生意讲究的是互惠互利,如果条件明显一边倒,那这个生意不做也罢。

希望我朋友小王的教训能给大家提个醒。5万块钱对他来说不是小数目,现在天天跑法院,工程也耽误了。咱们做生意,安全,赚钱第二,千万别本末倒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