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保函知识 > 行业资讯

被保证人怎么执行履约保函

履约保函执行指南:被保证人如何有效维权

一、履约保函是什么?为什么重要?

履约保函在商业活动中扮演着"安全卫士"的角色,它是由银行或保险公司出具的书面承诺文件,保证承包商或供应商会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义务。简单来说,就是当甲方(受益人)担心乙方(被保证人)可能无法完成合同时,要求乙方找银行或保险公司做担保,万一乙方违约,甲方可以直接找担保方拿钱补偿。

举个例子:老王接了个100万的装修工程,业主要求他提供合同金额10%的履约保函。老王找到银行交了5万保证金,银行开了10万的保函给业主。如果老王中途跑路不干了,业主可以直接找银行索赔这10万,用于找其他装修队完成剩余工作。

履约保函对甲乙双方都有保护作用:

对甲方:确保工程能顺利完成,减少违约风险 对乙方:展示自身实力和信誉,更容易获得项目机会

二、什么情况下可以执行履约保函?

不是随便什么情况都能动用履约保函的,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明确违约事实:比如承包商无故停工超过15天、工程质量严重不合格、逾期交付等。要有真凭实据,不能凭空指责。

符合保函约定条件:每份保函都会写明什么情况下可以索赔,常见的有:

未按合同约定时间完成工程 工程质量不符合标准 擅自转包或分包 无正当理由中止合同

在有效期内:保函就像食品一样有"保质期",过期就作废了。一般保函有效期会比合同工期长1-2个月。

索赔金额合理:不能狮子大开口,索赔金额通常不超过保函金额,且应与实际损失相当。

小贴士:如果只是轻微违约,比如延迟几天完工但没造成实际损失,这时候执行保函可能反而会损害商业信誉,建议先协商解决。

三、执行履约保函的完整流程

步:收集违约证据

证据是执行保函的关键,必须充分准备:

合同原件及补充协议 违约事实的书面记录(如监理报告、验收单) 往来函件、邮件、微信记录 现场照片或视频 第三方检测报告(如质量不合格)

建议:从合作开始就要养成保存所有书面记录的习惯,关键时刻能派上大用场。

第二步:正式发出索赔通知

准备好《索赔通知书》,内容应包括:

保函编号和开立日期 违约事实的具体描述 索赔金额及计算依据 要求付款的期限 随附的证据清单

注意:一定要按照保函上注明的提交方式和地址发送,通常需要同时发送给担保机构和违约方。

第三步:担保机构审核

银行或保险公司收到索赔后,会进行形式审查:

索赔是否在保函有效期内 文件是否齐全 索赔金额是否在保函限额内 索赔是否符合保函约定的条件

注意:担保机构一般只做表面审查,不会深入调查违约事实真假,除非是欺诈索赔。

第四步:获得赔付或进入争议解决

如果材料齐全且符合条件,担保机构会在5-15个工作日内付款。如果担保机构拒赔,可能因为:

索赔材料不全 已过有效期 不符合索赔条件

这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补充完善材料重新提交 与违约方协商解决 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争议

四、执行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及应对

问题1:对方说会改正,拖延时间怎么办?

很多违约方会用"马上整改"来拖延时间,等保函过期。正确做法:

设定合理整改期限(书面形式) 明确告知逾期将执行保函 期间继续收集保全证据

问题2:担保机构拖延处理怎么应对?

可以:

书面催告,明确要求答复期限 向担保机构上级投诉 向银保监会或保险行业协会反映 寻求法律帮助

问题3:执行保函会影响双方关系吗?

确实可能影响后续合作,建议:

先尝试友好协商 执行时保持态度 避免公开指责对方 给对方面子,留有余地

五、执行后的注意事项

拿到赔偿款不是终点,还要注意:

继续履行合同义务:除非合同终止,否则拿到保函赔偿后仍需继续履行合同。

做好财务处理:保函赔偿款要计入正确会计科目,避免税务风险。

评估后续合作:考虑是否继续与违约方合作,如需终止要按合同约定程序操作。

更新供应商评估:将此次违约记录纳入供应商评估体系,未来合作时调整合作条件。

六、如何避免走到执行保函这一步?

与其事后索赔,不如事前防范:

选择可靠合作伙伴:合作前做好资信调查,查看过往履约记录。

合同条款要明确:特别是验收标准、违约责任等关键条款。

过程监督不能少:定期检查进度和质量,发现问题及时沟通。

建立预警机制:当出现延迟付款、进度滞后等预警信号时及时介入。

保持良好沟通:很多问题通过及时沟通都能解决,不必走到索赔那一步。

七、特别提醒

警惕保函诈骗:有些不法分子会伪造保函,签约前务必核实保函真伪。

注意时效问题:索赔一定要在保函有效期内提出,过期无效。

咨询很重要:涉及大额保函时,建议咨询律师或顾问。

保持理性态度:执行保函是商业行为,不要掺杂个人情绪。

记住,履约保函是商业活动中的"安全带",希望您永远不需要用到它,但万一需要时,知道如何正确使用才能保护自身权益。保持警惕但不过度紧张,掌握方法但不滥用权利,这才是商业智慧。